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IUAES第19届世界大会分论坛: “佛教社会的等级研究”会议综述
【2023-12-02 10:09 阅读次数: 次】【我要打印】【关闭


2023年10月14-20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9届世界大会在德里大学(印度)召开,来自70个国家的1800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张亚辉教授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Inalco)汲喆教授共同召集了P068分论坛,主题为“佛教社会的等级研究(Studies on the Hierarchies in Buddhist Societies)”,于10月17日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共有12位与会者作了分组发言与讨论。



第一组由吉首大学苗雨露博士主持。汲喆教授首先以“正统反对权威:当代中国的佛教经典普及(An Orthodoxy against Authority: Popularizing the Buddhist Canon in Contemporary China)”为题,探讨了2015年以来的“大众诵经”实践及其仪式化的社会学背景,认为此类活动的兴起是对现代主义的“佛学”的一种回应,充满了反精英主义的色彩,旨在从基层重建佛法的神圣性和正统性。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沈阳博士以“尊言:当代中国佛寺中对陌生老人的称呼研究(Idioms of Dignity and Respect: Addressing Elderly Strangers in Buddhist Monastic Publics in Reformed China)”为题,分享了在具有开放性的寺庙空间里以称呼使用为典例的身份互动所体现的紧张关系,并分析了这种关系的历史谱系与社会意义。台湾政治大学华人宗教研究中心邱子伦博士以“适应与本土化:中国大乘佛教徒在小乘国家的持戒模式(Adaptation and Localization: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ts’ modes of observing precepts in Theravada countries)”为题,探讨了中国的大乘佛教徒移民在泰国和缅甸等小乘国家如何通过戒律践行来适应并重塑地方传统,并分析了这种持戒模式的改变是否出于获取当地人的认可和支持的疑问。莱顿大学人文学院王文澜博士以“服与事:对曼谷一皇家寺院丧礼的个案研究(Serve and service, a case study based on mourning ceremonies at a royal temple in Bangkok)”为题,通过对曼谷吞武里地区一皇家寺院为期30天的丧礼仪式中出现的多种服务关系进行分析,并与霍卡(A.M.Hocart)的《卡斯特》(Caste)一书进行对话,进而揭示了在当代曼谷寺院与周边社区、寺院与行政区、以及寺院与王室之间层层嵌套的社会等级关系。



第二组由浙江大学沈阳博士主持。张亚辉教授以“神圣婚姻与法替代:论吐蕃王权的佛教化(Holy Marriage and Legal Substitution: A Comment on Buddhism Convertion of the Tubo Kingship)”为题,通过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婚姻指出吐蕃王权的佛教化是吐蕃历史上最重要的结构性转变,赤松德赞时代莲花生与寂护重复了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政治功能,吐蕃王权的佛教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藏族文明的整体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神圣王权变迁的社会学机制。吉首大学苗雨露博士以“盟约、圣山与皇帝的和平(Alliances, Sacred Mountain and Peace of the Emperor: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utaishan as a covenant space and Hierarchy)”为题,从“杀死文殊”为主题的仪式与神话结构出发,分析了康熙年间五台山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清初“五台主人”的诞生表明了山川与边疆上的几次重大会盟的关系得以延续,以佛教圣山转变为盟约空间为前提,康熙皇帝从五台山发动了天子追求边疆和平理想的政治实践。西南民族大学梁艳教授以“当代中国女性佛教徒的个案研究(A Case Study of Female Buddhist Laymen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为题,分享了在具体时代背景与社会脉络下寻求精神出路的80后女性佛教徒的生命历程的民族志研究。兰州大学毛雪彦博士以“摸顶礼:藏族社会的神圣触摸与等级(Lama's Touch:The Blessing Touch and Hierarchies in Tibetan Society)”为题,通过梳理记载摸顶礼的相关史料和佛教经典,结合对现实中不同形式的摸顶礼的田野观察,探讨了摸顶如何表达了前现代藏族社会的等级与身份秩序。


第三组由莱顿大学王文澜博士主持,厦门大学赵珽健博士以“会盟与土司封建:理塘社会的等级与政治(Covenant and Tusi Feudalism:an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Hierarchy in Kham Society)”为题,通过对理塘年度山神祭祀的考察,分析了明末清初以来国家治理边疆藏族社会的两种等级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历史上以格鲁派为中心的边疆盟约制度与中央王朝在边疆推进皇帝和平的土司封建制度,并强调了这一制度遗产的当代启示。山东大学王亚涛博士以“神山、社区与知识分子(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t Mountains, Communities, and Intellectuals in Two Texts of the Yanjing School)”为题,从知识社会学入手对费孝通“鸡足朝山记”和李安宅“藏民祭太子山典礼观光记”这两篇燕京学派仅有的佛教名山研究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边疆社会有着一套不同于内地社会的、围绕神话而产生的知识世界。救赎性的鸡足山和产权性的太子山依据不同的神圣性基础,都以山为区域社会顶点,并在知识分子和国家的合作下形成了对具体社会的整合。厦门大学此里品初博士以“德钦藏族社会中的财产与等级(Tri-properties among Dechen Tibetans)”为题,结合斗牛比赛等的民族志、“拉鲁念”的藏族宇宙论与以库拉为主的人类学经典的理论启发,提出了藏族社会存在神圣财产、声望财产与生产者财产的三种基本财产类型区分,并通过跨文明比较强调了这一区分的普遍意义。厦门大学卓玛青措博士以“婚姻、等级与声望:康北土司的权力来源与传统政体组织研究(Marriage, Rank and Prestige:The source of kingship 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Tusi in North of Khampa)”为题,通过对康北地区德格土司和林葱土司的比较研究,对土司的权力来源进行了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揭示了康北土司因规范婚姻而结合在一起的辩证法关系。
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诸位发言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就此次世界大会P068分论坛做了总结——韦伯(Max Weber)、利奇(Edmund Leach)、李安宅(Li Anzhai)、杜蒙(Louis Dumont)、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史派罗( Melford E. Spiro)、谭拜雅(Stanley Jeyaraja Tambiah)、奥贝耶塞克拉(Gananath Obeyesekere)、盖尔纳(David N. Gellner)等前人已为佛教社会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具体形式与相应的问题因社会结构而异,摆脱困境的机制和路径也相应不同。本次分论坛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通过共同讨论“佛教社会的等级研究”,希望能在等级制度、平等主义、信仰自由与宗教祛魅等势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具有启发性的落脚点,继而共同探索出一条基于佛教社会的世界性出路。



上一篇:2023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人类学的本土智慧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建构”专题会议综述
下一篇:中心组队参加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2020年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