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研究”博士生论坛会议综述
【2024-01-30 09:06 阅读次数: 次】【我要打印】【关闭

2023年11月10日-12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筹)、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研究”博士生论坛在厦门大学曾呈奎楼顺利召开。此前,主办方在10月6日发出论坛邀请函后的三周内总共收到了240余份参会申请回执,最终从中遴选出25篇论文进行宣读。

论坛议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办方为参会博士生与厦门大学师生组织的民族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在11月10日晚举行,由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教授主讲,题为“郑成功时代的族际混血”;11月11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张亚辉教授做了第二场讲座,题为“文明之国家与自由之民族:吴文藻民族学思想探微”;第三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琪研究员主讲,题为“‘建制’与‘安民’: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构想与中国道路”。

专题报告会为论坛第二部分,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25位博士研究生围绕六个议题进行学术报告。11月11日下午首先举行了“山地民族研究”单元,由厦门大学刘彦东博士后主持,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阳妙艳副教授担任评议人。第一位报告人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兰娟娟,她在畲族的盘瓠神话、美洲印第安的猞猁神话、希腊的狄俄斯库里兄弟神话三者间建立起神话学比较,分析了南方山地民族的反谷特征,并提出“畲/汉”关系的对称结构与分化统一。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博士生储建兰基于对蒲村哈尼族果角人的田野调查,系统展示了“昂玛突”这一集体仪式实践在不同阶段的民族志细节,与哈尼族“村寨主义”提法进行了对话,指出“昂玛突”是哈尼果角人共同靠近生命力之初的生存行动,是村落及其诸可能的组成部分的生成与其存有的现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杨云渊关心近代以来西南山区基诺族的生计体系变迁所带来的贫困问题与民族文化焦虑,根据对当地民族生态旅游的田野调查,她认为“地方性知识”的唤起及其在传统山林生计体系中的复归让解决上述系统性困境成为可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潘怀关注闽东畲族溪塔村三十年来的园艺改革过程,指出园艺作为资本和劳动双重密集的商品化农业,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市场化,她认为园艺对大量劳动力的耗留虽阻碍了小农生产方式的改进,但也维持了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保证了人的团结和社会的再生产。

第二单元的议题为“民族学思想史研究”,由厦门大学卓玛青措博士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刘琪研究员进行评议。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阿布都塞米·阿不都热衣木回溯了1950年代至今中国影视人类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从中总结出该学科在各时期的知识生产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他还对中国民族志电影制作“他者”的政治、学科和社会文化语境做了分析,并就其创作方法和文化表达方面进行了反思。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满庭芳通过调研和爬梳各类文献及档案资料,以编年事辑的方式将李有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逐年列举,为民族学界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文献引得。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刘明月对谷苞先生在云南化城村、甘南藏区及南疆农村社会三个边疆地区的土地制度研究进行了再分析,并综合中西比较脉络中土地制度与封建关系造成的社会形态差异,尝试从谷苞先生关于人地关系和土地制度等实际问题的整全看法中来为土地与边疆现代性的根本议题探索出翻陈推新的可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陈曦关注俄罗斯民族学家古米廖夫的民族学理论与欧亚主义思想,指出古氏的理论既为俄罗斯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与地缘政治战略定位提供了助力,又为民族主义者提供了合法性,他认为论述欧亚主义时的落脚点不应是东与西的不相容,而应是欧亚空间内各国家各民族的平等对话与和而不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李甜关注尼采的民族学思想,展现了其中从狄俄尼索斯基于集体性的平等主义到超人哲学的等级制学说的变迁,以古希腊民族为典范,尼采的民族概念是一个反普遍意志的文化整体,她认为应重视超人哲学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这对理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具有理论意义。

11月12日上午举行了专题报告第三单元,议题为“仪式研究”,由北京大学博士生李甜主持,厦门大学刘彦东博士后进行评议。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期美曲珍结合文献与田野,对拉萨蔡公堂吉崩塔的镇“斯”(སྲི)仪式进行了解析,认为该镇魔仪式根源于佛苯文化的二元对立,并同时体现了关于佛苯斗争史的历史记忆,她指出只有置于具体的宗教文化语境中才能完整地理解仪式。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方义勇基于对金川观音桥转山仪式的民族志考察,指出朝圣之旅中道路景观在朝圣者神圣性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他重视朝圣实践中行走本身的重要意义,并对朝圣路线中现代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谢珏璇关注后套地区蒙古族的羊肩胛骨卜,指出该民俗承载了历史进程中农耕与游牧碰撞交织下的文明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提出相关集体民俗活动的不断重演使当地蒙汉交融的常态中呈现出了圐圙式的特点。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朱迪采用历史人类学方法考察了滇西南耿马地区的传统勐制和勐神寨神祭祀、“外来”之佛教的传播发展与地方之“勐/圈-寨”制度的赋役体系,以及光绪年间耿马的“念大经”仪式实践与变迁,她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耿马土司辖区内不同生计模式人群的整合机制。

第四单元的议题为“家庭与亲属制度研究”,由浙江大学博士生刘明月主持,厦门大学此里品初博士后进行评议。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兴春从家屋社会的经典议题出发,考察了四川丹巴县中路片区嘉绒藏族的房名制度,指出当地的家屋在历史上曾主要是土司治下以“册名立户”为中心、以亲属语言为表达的政治单位,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家屋的政治属性消解,亲属关系浮出水面,呈现出了从家屋之“名”到家屋之“血”的历史变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格茸扎什基于对墨脱县门巴族的田野调查,指出房名曾是表征当地家屋社会基本单位的标识,而在经历土地改革的重大制度变革后,房名在当地逐渐被遗忘,代表家屋整体运势的“央”成为了新的象征符号,他认为这一演变不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而是体现了家屋社会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闫晓蓉围绕亲属制度研究中父系平表婚和姑舅表婚的经典议题,通过考察三个维吾尔族村落的家族名称和婚姻关系,分析其婚姻制度和财产分配,指出父系平表婚包含了宗教通过婚姻实现在社会中的垄断和权利的产生,实地调查显示姑舅表婚在当地更为流行,父系平表婚则成为禁忌,她认为家族力量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造成了婚姻制度的差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武雪雁从人类学关于不可让渡之物的经典研究出发,基于在黔东南三宝侗寨的民族志考察,指出三宝侗布作为不可让渡的珍贵之物体现出的可让渡一面,恰使得侗布的社会生命得到延续,她由此对礼物和商品的对立鸿沟进行了反思。

11月12日下午进行了专题报告第五单元,议题为“民族史研究”,由厦门大学此里品初博士后主持,厦门大学赵珽健博士后担任评议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瑞强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地理等的综合考察,指出西周时期姜戎(保留西北戎人习俗的姜姓族人)的千亩地望应位于宝鸡一带,两周之际由宝鸡徙居瓜州,春秋时期再由瓜州东迁晋国南鄙,姜戎因身处秦晋之间,两次东迁都深受秦国扩张的压迫,而随着内迁晋国成为其臣属,姜戎从而深受周礼的影响逐步融入了华夏。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贾雨新根据史料对明朝东北边疆内附于朝鲜王朝的“向化”女真人进行考察,指出童清礼家族一方面受朝鲜王朝的招抚与重用,另一方面其“向化”身份在朝鲜与女真之间始终尴尬,她还就明朝忽视“向化”女真人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贡布多加从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出发,指出西藏察瓦龙地区现存的纳西石墙、沟渠、白铜锅等历史遗迹及流传的相关民间故事,还有名为“贝赛”(寨主)的基础政治制度等等,均是与历史上丽江木氏土司对康南的征服相关,他尤其着重解析了“姜孜”(纳西石墙)的文化意涵。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塔宗根据藏汉文献资料对藏北霍尔三十九族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证,指出清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得到平息后,清朝政府对“番民七十九处”进行分而治之,驻藏大臣的管理和千百户制度的委任在霍尔三十九族形成统一部落组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后一场专题报告议题为“武士社会研究”,由厦门大学兰娟娟博士主持,厦门大学卓玛青措博士评议。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阿尔曼·艾林的报告关注哈萨克族的英雄史诗,她从语词程式、结构模式、传统性指涉、程式的意义功能及文化记忆等四个层面对相关诗章进行了文本分析,史诗歌手的吟唱、创编及与听众的互动对民族集体意识的激起,凝结出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审美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曾柏亮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指出“桂”“庸”在古藏语中的原意为“勇敢”“虚弱”,是吐蕃军民二元身份划分的等级概念,“桂庸”身份制及“东岱”等组织是7世纪中叶吐蕃法定的基本制度,他进一步分析了该制形成的过程、内涵与内外因素,并尝试将吐蕃社会等级问题引入相关古典社会理论中来进行思考。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亚磊从政教关系的角度对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事件做了探析,通过与止贡赞普进行对比研究,尝试对以往王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提出王权降级推动政治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常见方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春雨关注历史上边疆藏区的土司与头人关系,通过对甘南卓尼北山部落土官杨麻周为中心的两起集体仇杀事件进行再分析,她指出历史上西北边疆土司与头人的关系存在于王权和部落合议制的双重结构之中,因此并非外来与内在的对反关系。

6场专题报告结束,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为此次“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研究”博士生论坛做了总结发言。最后,参会博士生代表以献哈达的方式向论坛主办方与会务组表达谢意,随之在热情的掌声中论坛圆满结束。

上一篇:厦门大学2024年“边疆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下一篇:第六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会议分论坛10“神话学与区域研究”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