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19日,来自全国12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2位专家学者与在读博士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筹)及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家庭与亲属制度研究”会议。

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围绕会议主旨指出:受大卫·施耐德和尼达姆等人影响,亲属制度研究一度走向颓势,即使萨林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亲属制度研究也难以挽救,但是亲属制度研究远未终结。西方亲属制度研究起源于对罗马法的社会学根源的探索,其贫困亦来源于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罗马法解释力的有限性。中国的亲属制度研究经过了漫长的对罗马法研究的摹仿之后能否找到自己的路径,不但是推动中国的亲属制度研究的关键,同时也是关系到中国研究整体格局的根本问题。亲属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人权的保有与交换,亲属制度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类型差异源于各类社会原则基于对人权的塑造。亲属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也远非一成不变,葛兰言就已意识到中国的亲属制度研究与时空制度之间的密切关联,列维-施特劳斯则看到汉人的狭义交换是政治过程的产物。召集此次会议,正是为了承前人研究之志,把家庭与亲属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核心研究思路,致力于当下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家庭和亲属制度的最新研究的深入交流,为现代性转型中的基础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变迁凝聚共识。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日程中,22位发言人逐一就家庭与亲属制度研究领域的诸多经典议题和新进成果进行了专题报告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大学张江华教授对明清时期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及其策略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翁乃群研究员提供了在当下多元语境下对亲属制度和家庭形式等问题的新思考。厦门大学徐延辉教授展示了高校扩招与婚姻教育匹配的联系,并就其变迁做了社会学分析。中国农业大学赵丙祥教授以《五帝本纪》为基础文献就其中的政治状态、继位与世系原则等问题做了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朱靖江教授通过爬梳以巴厘岛人和摩梭人为典范的中外影像民族志作品,提出了以家庭与亲属制度为主题的影像民族志可与文本民族志互文的学术见解。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秦鹏飞老师考察了经学典籍中的家族制度,分析了宗法制度中的姓与氏,提供了对“男女有别”的再认识。浙江大学梁永佳教授联系《老子》与特罗布里恩德岛的经典民族志作品,对母系双头人制度进行了再解读。中山大学彭馨妍老师从大卫·施耐德的亲属理论与批判出发探讨了亲属研究何以延续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王宏宇老师以澳大利亚规范婚社会的民族志文本为基础提供了对群婚制与性规范的再认识。
厦门大学卓玛青措博士通过对康区土司制度下牧区部落的民族志研究,就藏族骨系、家屋与政治的问题做了解析。厦门大学博士生胡艳娜就城市青年白领移民在相亲中的个体化策略给出了“推拉式”亲密关系的提法。厦门大学博士生切藏卓玛根据对青海藏族社会中父子关系的民族志研究探讨了藏族亲属制度中法权的保有与交换问题。厦门大学博士生陈蓉榕重新梳理了许烺光先生的相关研究,并就其中的父子关系与优位亲属论做了再解读。
厦门大学赵珽健博士后从亨利·梅因经典著作中的家庭研究出发,对家父长与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南民族大学白赛藏草老师基于民族志经验分析了藏族乡村社会中的婚姻单一制、家屋继承以及地方概念达塔尔与塔布,提供了关于藏族家庭的组织原则的思考。兰州大学刘宏涛副教授基于长期民族志研究,指出海南美孚黎族社会的对人权和物权的双重性,提出其对离婚的抑制作用。四川大学陈波教授联系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理论和四川扎坝地区的实际,提出了扎坝房系的概念,并就亲属制度与国家起源、列维-斯特劳斯家屋研究对中国经验的忽视做了延伸讨论。厦门大学刘子曦副教授通过对某网络相亲平台的长期调查,就当代相亲实践中的隐私政治与边界工作提供了见解与反思。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通过对人类学相关经典文献的梳理和批判,提出亲属制度中公法与私法的对反关系才是乱伦禁忌的起源,也是人类学社会的普遍特征。

本次会议在跨学科意义上促进了家庭与亲属制度领域的学术交流,为亲属研究的当代延续开拓了更多可能。